|
饱和废活性炭收集 、运输 、接受 、分析和贮存收集 本项目收集的主要对象是工业企业产生的饱和活性炭,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收集、贮存废活性炭。废活性炭包装拟采用500kg的防漏包装袋,具有高分子内衬、耐酸耐碱、抗腐蚀、不易破裂。包装袋上应设置标签,详细标明危险废物的名称、装进日期、重量、成分、特性以及发生泄漏、扩散污染事故时的应急措施和补救方法。根据项目收集范围内饱和废活性炭的不同特点,分别考虑收集要求。各产污企业应按环保部门的规范要求收集饱和废活性炭,存放于规定的场所,并制定严格的暂存保管措施。经过周密检查,严防在装载、搬移或运输途中出现溢出、抛洒或挥发等情况。 本项目收集的主要对象是以淮北为中心辐射到整个安徽省工业企业产生的废活性炭,不接收吸附物有重金属(汞、镉、铬、砷、铅)超标、含氯量(湿基)>2%、含氟量(湿基)>0.05%的废活性炭。接收的废活性炭应当符合本项目“废活性炭的危险废物类别、代码”,并且预先送样的委托监测,需符合本项目的入炉要求,否则不得接收。 运输 拟建项目废物收运拟委托具备有资质的运输单位范围承担,采用汽车公路运输方式,将活性炭从产生企业设定的路线运输至厂区内贮存,使用。 针对输送及储存环节,本项目拟采取如下措施: (1)厂区内废活性炭输送过程中,确保固废包装的完好和密封,并固定好,避免危险废物的洒落从而引起扬尘或挥发性气体的逸散。 (2)废活性炭贮存库房密封,根据《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1995)设立专用标志;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进行建设,做好“三防”措施;正常运营时,整体换风,收集暂存场所的废气作为补燃空气通入活化炉、回转炉、二燃室燃烧,燃烧后废气经烟气净化系统处理后排放,保持微负压;停运时,有机废气抽入烟气净化系统内的活性炭吸附塔,减少无组织废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运输注意事项 在运输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运输的管理规定,按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及其它有关规定的要求安全运输,减少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和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 拟建项目的饱和废活性炭收集在专用包装袋内用卡车运输,从而保证运输过程中无抛、洒、滴、漏现象发生。在化验室取样分析后卸到指定的原料储存区域。驾驶员、操作工均持有“危险品运输资格证”,具有专业知识及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运输、搬运过程采取专人专车并做到轻拿轻放,保证货物不倾泄、翻出。具体措施有: ①对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进行有关安全知识培训,使其了解所运载的饱和废活性炭的性质、危害特性和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同时配备必要的应急处理器材和防护用品。 ②运输、装卸饱和废活性炭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国家标准的要求并按照饱和废活性炭的危险特性,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运输饱和废活性炭的吨袋封口严密,能够承受正常运输条件下产生的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保证饱和废活性炭在运输中不因温度、湿度或者压力的变化而发生任何渗(洒)漏。 ③通过公路运输饱和废活性炭时,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超装、超载,不进入危险废物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运输饱和废活性炭途中遇有无法正常运输的情况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 (2)运输路线 饱和废活性炭收运车辆的行驶严格按照当地公安部门与交通部门协商确定的行驶路线和行驶时段行驶。本项目收集的饱和废活性炭以定期收集为主,兼顾应急收集。运输路线力求最短、对沿路影响小,避免转运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运输路线将最大程度地避开人口密集区、环境敏感区及交通拥挤路段。 (3)总运输量 项目总运输量为28740t/a,其中运入20740t/a(废活性炭及原辅材料等),运出8000t/a(再生活性炭及其他固废等)。 废物接受 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现场交接时核对饱和废活性炭的数量、种类、标识等,并确认与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是否相符,并对接收的废物及时登记,将进厂废物的数量、重量等有关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 危险废弃物车辆进入公司后,门卫在核实数量后,指挥车辆开至公司装卸区,仓储部查看废弃物外观及危废转移标签信息,待化验部门取样检测后,将废弃物卸到相关仓库贮存。如发生运回的废弃物与合同中规定的物料有差别,则会将废弃物临时卸到暂时不能处理的指定区域,待实验室出方案后再由生产部安排处理。 在废物分类区中对废物进行分类,建有专业分析实验室,对饱和废活性炭特性进行鉴别分类,对进厂饱和废活性炭,可在本厂进行分析检验,并定期与计量认证实验室进行比对检测等。 分析鉴别 本项目在成品仓库内设置化验室,可以对收集的饱和废活性炭进行特性分析: (1)物理性质:物理组成、容重、尺寸; (2)工业分析:固定碳、灰分、挥发分、水分; (3)成分分析:卤元素含量、重金属含量等。 饱和废活性炭采样和特性分析应符合《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本项目依据鉴别报告对饱和废活性炭应进行分类。 贮存 废活性炭运输到厂区内后,运输车辆开进废活性炭贮存库房内,由专人采用铲车输送到各隔间内暂存,不同批次、不同类别的废活性炭分开堆放。其选址、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应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有关要求。 储存车间基础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基础底层采用的防渗层为2mm厚的环氧树脂。
|